人民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赵敬菡)媒体怎么做健康科普?公众如何识别“靠谱”的健康科普信息?今后,将有“教科书”指导。在今天上午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透露,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手册(媒体版)》和《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的建议》,近期即将公布。
这是两本怎么样的手册?新闻发言人宋树立用一句话作了介绍:“媒体版就是给媒体作一个参考和依据,大众版就是告诉公众怎么去识别科普信息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媒体如何编写健康科普信息?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宋军对《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技术手册(媒体版)》的编写情况作了介绍。他指出,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高,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流行,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最具成本效益一个策略。
为了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特别是引导媒体科学规范有效的开展健康科普工作。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了《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这个《指南》主要是针对的专业机构。在这个指南的基础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又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媒体版,供媒体从业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时参考使用。
“这本手册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公众对健康科普知识的使用情况及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希望对媒体开展健康科普信息的生成与传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宋军表示。
宋军介绍,手册一共有四个部分,分别是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的原则、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中存在的误区和盲区、具体工作建议,以及附录。
第一章重点阐述了生成与传播健康科普信息时要遵循的原则和基本要求。第二章主要是对近些年媒体领域的健康科普的信息进行梳理,从信息来源不准确、信息标题制作的不恰当、信息内容的逻辑混乱、转载信息不够严谨,目标受众定位模糊,观点矛盾报道失衡,以及重知识普及轻行为的指导等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第三章是从八个方面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包括全流程管理、信源的选择、标题的制作、内容的采写、内容的审核、信息的纠错、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平台主体责任的树立。附录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一些健康领域的相关节日纪念日。
宋军举例说明,比如在一篇题为“吃草莓有六种好处”这篇报道里,提到草莓有若干的好处,也提到了这其中有很多抗癌成份等等。但是这些观点并交待清楚明确的信息来源,何人所说、何时所说、是否有实验结果的支持,是否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能够支持,错误或者是片面的健康科普信息,一方面会误导受众的健康认知和行为;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媒体本身的信誉度和说服力。所以,媒体从业者一定要认真养成审核和标注信源的习惯。
老百姓如何看健康科普信息?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解瑞谦介绍了《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内容。他表示,希望公众利用这样一套工具,对网络健康信息科普进行初步的识别和判断。
《建议》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健康信息平台是否可靠,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以及如何利用好这种健康科普信息。
在平台判断是否可靠性上有四个维度:一是查看网站和社交媒体所属的机构是否有信誉。比如可以在网站下面查到网站的凯发k8官网登录入口的版权所有方,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查到帐号的简介。二是查看网站信息是否有专业人士进行审核把关。比如网站是否功与他们合作的权威的医疗机构,再一个是他们是否聘请了权威的专业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一些凯发k8客户端的技术支持。三是查看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中的健康信息有没有违背常理,比如能够包治百病,这就明显违背了医学常识。四是判断网站和社交媒体有没有推销产品的倾向。
判断网络健康信息是否可信,从四个维度进行提示:一是看信息的来源和出处,来源是否权威,机构是否是专业机构。二是看信息作者,内容是否和他从事的专业领域相符合,如果符合,他的信息可信度就更高。三是看信息发布的时间,十年前的观点到今天可能不一定正确。四是看信息表达的观点是否有一定的认同度,也就是说信息所涉及的观点是否就这个领域专家或权威机构的普遍共识。
怎么理解和利用这个信息:一方面,网络健康信息可以帮助大家掌握基于疾病防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知晓与自己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卫生政策。另一方面,网络健康信息不适宜、也不能用于自身的诊断和治疗,因为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自己进行的治疗可能是错误的,会延误医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重病患者可能危及他的生命,不恰当的药物治疗还有一些副作用,影响健康,甚至会威胁生命。